衛教專區
Instructions
無標題文件


首頁 > 衛教專區 > 衛教專區
35歲起骨質加速流失~ 從現在起,4原則預防骨質疏鬆!
2016-10-07

育兒生活雜誌 【記者 陳萱蘋綜合報導】2016/10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高雄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 林立德
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日前曾有新聞報導指出,哺乳媽咪因鈣質補充遠少於給予寶寶的鈣質,因而出現「產後骨質疏鬆」,不僅下背痛,甚至身高也縮水。醫師提醒年輕媽咪可別再以為骨質疏鬆只會發生在年長的更年期女性身上,哺乳期也是骨質快速流失的階段,應儘早存骨本防骨鬆!

骨質疏鬆症是全身性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3年的定義,「骨質疏鬆症」指的是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包括骨量減少、骨組織的顯微結構變差,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骨頭變得脆弱、骨折風險性提高。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在2000年提出,骨質疏鬆症就是骨骼強度變差,骨頭較為脆弱,變得較容易骨折。高雄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立德說明,關於骨骼的強度可分為兩面向——質與量,「質」就是骨的品質,指骨的結構是否正常;「量」就是骨量,即為骨密度。目前臨床上還不能測定骨品質,只能測定骨密度。因此,臨床上主要根據骨密度的測量值來診斷骨質疏鬆症,進一步評估你骨折的危險性。

35歲之後,骨質開始加速流失
人的一生骨質不斷地變化,活躍的新骨取代老化受傷的舊骨,稱為骨質重塑。正常人一年內約20%的骨骼組織經過重塑而更新骨質。骨骼重塑的過程包括兩個作用,一是造骨細胞的骨形成作用,另一是破骨細胞的骨吸收作用,兩者間息息相關且互相調節,共同維持骨組織的動態平衡。
從出生之後,一開始骨形成作用是大於骨吸收作用,骨質不斷儲存增加,20歲後增加趨緩,直到25歲達到高峰。此時,骨形成作用等於骨吸收作用,兩者達平衡,這個高峰大約會維持10年,到了35歲以後,因為老化的關係,造骨細胞功能衰退,加上腸道吸收功能變差,吸收鈣、維生素的能力減少,骨合成減少,因此35歲以後,骨吸收作用大於骨形成作用,骨質開始流失,這時候骨質每年約流失0.5~1%。

 一旦骨質疏鬆就難以完全復原 
當女性到了更年期之後,由於卵巢衰竭,體內雌激素急遽減少,骨骼會加速流失,這時候骨質每年可流失2~3%。林立德醫師表示,若放任不管持續流失,之後就有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反之,如果能夠在年輕時,便趁早積極介入,儘早預防保健,就可減緩骨質的流失。

跌倒骨折,才知道有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被稱為是無聲無息的殺手,是因為大多數患者並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使得骨質疏鬆症很容易被輕忽,通常是出現跌倒骨折,才知道自己有骨質疏鬆問題。而最常發生骨折的部位主要有3個──脊椎骨、髖關節以及腕關節。

一旦骨折,恐進入惡性循環
根據統計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臺灣女性一生之中可能會發生一次骨折,男性大約有五分之一的風險。一旦發生骨折,就有可能會進入惡性循環,嚴重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和生命。林立德醫師解釋,骨折的惡性循環意指,骨折之後因為感覺疼痛而不想活動,活動力降低,造成肌肉萎縮無力,平衡感變差,因而容易再次跌倒。再次跌倒就又可能再次骨折。第一次骨折或許還能恢復,第二次骨折後很可能就需要臥床。
一旦長期臥床,相關併發症也跟著出現,包括肺部感染、尿道感染、褥瘡…等,甚至死亡率也會增加。根據統計,因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髖關節骨折,第一年的死亡率大約是15~22%,等同於乳癌末期的死亡率。就算沒有死亡,往往因為不能完全獨立生活而需要有人長期照護,且之後可能又會經常再度發生骨折,需要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及社會資源,對於家庭與社會影響十分重大。

注意!女性特別容易罹患骨質疏鬆
一直以來,骨質疏鬆症好發於女性,尤其是懷孕哺乳及更年期兩階段。林立德醫師表示,從懷孕第12週開始,孕媽咪的腸胃吸收鈣質能力倍增,以應付胎兒骨骼快速發育的需求,不過,通常在懷孕期間,孕媽咪都會十分留意鈣質及其他營養素的補充,較不會有營養缺乏的問題。

哺乳期
當寶寶還在媽咪子宮時,孕媽咪就知道均衡營養,但產後哺乳期的鈣質攝取就時常被忽略!日前新聞曾報導,有哺乳媽咪出現下背痛、駝背症狀,身高因此縮水達10公分之多。林立德醫師指出,媽咪在哺乳期間每天約會流失200~400毫克的鈣,因此,建議每天補充1000~2500毫克的鈣質,並適時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以免骨質流失。

更年期
女性大約50歲左右進入更年期,因為卵巢衰竭,體內雌激素急遽減少,雌激素有許多的生理功能,其中一項功能就是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所以,雌激素急遽減少,破骨細胞活性因而增強,因而加速骨質的流失,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越高,另外一種狀況就是因為手術關係摘除卵巢,導致更年期提早到來。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指出,全球約有2億的婦女患有骨質疏鬆症,並且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質疏鬆症而骨折。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IOF特別以「停經後婦女的骨骼健康」為主題,指出停經後的婦女骨質疏鬆症和骨折情形是最嚴重的,特別需要注意骨骼保健,防止骨質流失。

3大骨質疏鬆危險因子
除了上述女性處於懷孕哺乳期及更年期兩階段特別容易流失骨質,罹患骨質疏鬆症之外,骨質疏鬆症還有哪些危險因子?林立德醫師將從三方面說明──家族病史、個人因素以及生活型態。

 因子1、家族病史 
        就骨質疏鬆症而言,家族遺傳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您的母親或祖母都患有骨質疏鬆症,或是雖然沒有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但老年嚴重駝背或身高變矮,您之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會增加。

 因子2、個人因素 
        與骨質疏鬆症有關的個人因素包含以下5點。
      (1)性別:與男性相比,女性的身高較矮、骨架較小,所以骨量較少,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2)年紀:當年紀增長,身體逐漸老化,造骨細胞功能衰退,腸道吸收功能變差,加上鈣質、維生素D攝取量不足,導致骨合成減少,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3BMI用於衡量肥胖程度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其數值較低者,其骨量也較少,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4)用藥:長期使用類固醇將減少腸道、腎小管對鈣的吸收,增加排出率,因此血鈣會降低,而血鈣降低促使副甲狀腺素分泌增加,副甲狀腺素被稱為升鈣素,其藉由活化破骨細胞而增加骨吸收作用,將骨中的鈣釋放至血液中,另外類固醇本身也會抑制造骨細胞功能,阻礙骨合成。因此,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5)疾病: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疾病眾多,最主要有兩個,一是副甲狀腺亢進,另一為風濕性關節炎,如果罹患此兩種疾病就得小心,可能容易得到骨質疏鬆症。

 因子3、生活型態 
包括抽菸、飲酒過量都會加速骨質流失,另外像是攝取過量的咖啡、茶都會影響鈣質吸收,也會使得骨質流失。還有缺乏運動和日曬也是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千萬別輕忽的骨鬆3徵兆
雖然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症狀,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徵兆,還是有些徵兆值得留意,只不過這些徵兆較容易被忽略,包含身高變矮、背部彎曲以及慢性背痛。
徵兆1、身高變矮:
       老一輩的長者可能都會說年紀大了,身高變矮是很自然的現象,但如果身高和年輕時相比少了3公分以上,可能就要懷疑罹患骨質疏鬆症。
徵兆2、背部彎曲:
       駝背一般也會被認為是老化現象而已,林立德醫師提供一個簡單檢查方式幫助評估,首先請病患靠牆站立,並兩眼平視,再測量頭後枕部與牆壁的水平距離。正常人應該是完全緊貼或小於1公分的距離;若距離超過3公分,可能就要懷疑有骨質疏鬆症。
徵兆3、慢性背痛:
       倘若身體出現慢性背痛,也可以懷疑罹患了骨質疏鬆症。
       林立德醫師指出,以上徵兆的出現僅能懷疑,不代表一定有骨質疏鬆症;這些徵兆都沒有出現,也不代表一定沒有骨質疏鬆症。因此,想要確認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最好方法就是定期檢查骨密度。

預防骨質疏鬆4原則
既然35歲骨質就加速流失,何時開始預防骨質疏鬆症?林立德醫師指出,有一個順口溜叫做「青年存骨、中年保骨、老年救骨」,青年存骨指的是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要存骨本。如前文提及,從出生到25歲這段時間是骨骼的成長期,骨質逐漸增加而達高峰,此時應該要攝取足量的鈣質和維生素D,建立較緻密的骨質,使得之後年老骨質流失時,較不會骨質疏鬆。
中年保骨指的是,此時骨質已經開始流失了,應該要做的是減緩骨質的流失,除了攝取足夠營養素之外,還要改變生活型態,不僅要戒菸、戒酒,也要多運動。再來就是老年救骨,此時的骨質已大量流失,除了飲食營養及生活型態之外,也要開始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查,一旦診斷為骨質疏鬆症,須接受藥物治療,並預防跌倒,避免骨折的發生。

 

以下將針對預防骨質疏鬆症的4個基本原則進行詳細說明。

原則1均衡飲食攝取足量的鈣質和維生素D
均衡飲食和攝取足量的鈣質和維生素D是從年輕時就應該留意的部分。在鈣質方面,針對19歲以上成年人的每日鈣質攝取建議量為1000毫克。而根據美國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成人每天維生素D的攝取量是800~1000國際單位。無論是鈣質或維生素D,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可發現,國人均呈現攝取不足的現象,所以林立德醫師建議日常生活要多攝取鈣與維生素D。

吃天然食物補充鈣質

  鈣質為骨骼形成提供「原料」,和骨質健康息息相關。那些食物鈣質含量較豐富呢?除了牛奶及乳製品類的鮮奶、奶粉、乳酪、優酪乳之外,像是全榖根莖類的糙米、麥片;魚肉蛋豆類的豆干、豆腐、黃豆、黑豆、小魚乾、排骨、或是蝦米;蔬菜類的芥藍、甜菜、豆芽、小白菜、油菜、髮菜;另外就是堅果種子類的芝麻、黑芝麻、白芝麻或杏仁果等,這些都是含鈣量比較多的食物。
      鈣質最好是由食物中獲得,由於國人鈣質時常攝取不足,因而有服用鈣片的習慣。常見的鈣片成分為碳酸鈣、檸檬酸鈣、葡萄酸鈣和乳酸鈣,其中的檸檬酸鈣較容易被人體吸收,較為建議。有些鈣補充劑為複方的,最常見的添加物為維生素D,可促進小腸對鈣質的吸收,是更好的選擇。林立德醫師提醒,服用鈣片時,儘量不要與食物一起服用,一般建議餐前1小時或飯後2個小時再服用,避免影響鈣片的吸收。

曬太陽製造維生素D

    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在於加強腸胃對於鈣質的吸收,維生素D也會促使血液中的鈣順利轉移到骨骼,促進骨骼中鈣鹽的形成,幫助新骨的合成;另外,補充維生素D也可以改善肌肉功能,降低跌倒的危險性。
      維生素D的最重要來源是陽光,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促使皮膚製造維生素D,不過,國人,尤其是女性大多不喜歡曬太陽,林立德醫師建議可以選在早晨或傍晚,陽光較柔和之際,曬10~15分鐘就已足夠了。
      除了陽光以外,也有些食物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D,像是富含脂肪的魚類,如:鯖魚、鮭魚、鮪魚,以及蛋黃、肝臟也都是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可以適量攝取。

原則2、改變日常生活型態
與骨質疏鬆症有關的生活型態,包括戒除菸癮、飲酒控制、減少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並適度地運動。

戒除菸癮
根據研究顯示,與沒有抽菸習慣者相比,癮君子的骨密度較低,因而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以及骨折的發生率,而且抽菸的份量及時間與骨量減少是有劑量的效應,抽得越多、抽得越久,骨量就減少得越多。

控制飲酒
酗酒者也是一樣,酗酒者的骨密度比正常人低,骨折發生率也較高,不過若是適度飲酒者,其和骨密度的關係或骨折的風險,目前尚無定論。至於何為適度飲酒?林立德醫師指出,根據國人飲食指南,適度飲酒指的是男性一天少於2杯、女性少於1杯,因此,超過這個量就是過度飲酒了,應盡量減少。

少咖啡因
咖啡、茶、碳酸飲料…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會減少鈣質的吸收,林立德醫師提醒避免過量飲用,而所謂的過量是指每天6杯以上就是過量。

多多運動
適度運動可刺激骨骼生長、促進骨密度增加,還可以鍛鍊肌肉的耐力和強度,強化保護骨頭周圍的組織。大部分建議一星期運動3天,每次持續30分鐘,可以有效預防骨質疏鬆。哪些運動較利於強化骨骼?就是負重式運動,像是踏步動作,如走路與快走、慢跑與跑步;跳躍動作,如跳繩、反覆跳;重量訓練,如舉重、舉啞鈴;此外;球類運動與有氧舞蹈都有助於增加骨密度、加強肌耐力。

原則3、定質密度檢查
骨密度檢查在一般的社區篩檢有提供,社區篩檢使用的是定量式超音波檢測儀,利用超音波在骨骼中傳遞速度之特性來推算出骨質,測量的是週邊骨,目前大多量測足跟骨。定量式超音波檢測儀的優點是便宜、攜帶方便且檢測時間短,但因為診斷標準還沒有共識,且容易有操作上的誤差,目前只適合當做初步篩檢的工具。若發現異常,應進一步作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來確認診斷。

必要時以藥物治療
想要正確診斷骨質疏鬆症,應接受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其檢測的是中軸骨,像是脊椎、髖骨,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公定檢測骨密度、診斷骨質疏鬆症的標準方法。其輻射暴露劑量只有胸部X光的百分之一。
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測結果會到一個T值,T值=(骨密度測量值―年輕女性的骨密度平均值)/標準差。如果T值大於-1,屬於正常;-1~2.5,稱為「骨質不足」(osteopenia)或稱為「低骨量」(low bone mass);如果小於-2.5,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一旦確診罹患骨質疏鬆症,一般醫師會建議給予骨鬆藥物來治療骨質疏鬆症,避免骨折的發生。

原則4處處留意預防跌倒
經診斷罹患骨質疏鬆症或骨質不足者必須小心預防跌倒,以免發生骨折。預防跌倒的方法可從多方面著手,須特別注意的部分,這裡提醒大家兩點:

(1)改善居家環境:
         浴室、廚房、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的地方,應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設防滑墊、加裝扶手。

(2)維持適當的運動:
         運動可以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性並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而減少跌倒的機會。林立德醫師提醒運動最好有人陪伴,並著防滑鞋、寬鬆衣物,方便活動。


林立德

現職:高雄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臺灣婦產科醫學會婦產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醫學會專科醫師

      臺灣周產期醫學會會員

      臺灣更年期醫學會會員

 



瀏覽次數: 1826

Untitled Document